首页 乐团 发展历程
  • 1903

    乐团初始 哈响讲述着由音乐倾述的故事

    1903年,随着以哈尔滨为总埠,轨迹延伸东、西、南,控欧亚之通道的“东清铁路”(又有因时而异的东省、中东、中长铁路之称)的开通,不仅增添了这座已呈雏貌都邑的喧闹,还因欧陆文明薪火炽烈的引入,使得这个塞外集镇迅速崛起并跻身于当时大都市行列的前沿。火车汽笛的长鸣,催生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科学技术成果的频现,交响音乐、歌剧舞剧艺术的美轮美奂,将这座享有“东方小巴黎”、“ 东方莫斯科”誉称的移民城市装点得更加大气、洋气、豪气和灵 气。在夏日垂柳馨香之下,在冬季瑞雪蹁跹之时,人们聆听着由音乐倾述的故事。

  • 1908-1932

    沙俄侵占及军阀统治时期

    早在铁路修建初期的1899年,哈尔滨已经出现了以铁路员工捷克人埃尔姆利一家人为主的室内乐团。随着中东铁路建设的展开,铁路医院的主治医师波列基卡、杰施特拉姆、拉杰茨基、戈列利舍夫组成的弦乐四重奏也相继在哈尔滨奏响了室内沙龙音乐。中东铁路通车后,到哈尔滨开音乐会的演奏家、歌唱家及舞蹈家络绎不绝。

    随着中东铁路的顺畅运行,在哈尔滨经济和文化得以迅速发展繁荣的同时,这里也成为中国最早接纳西方音乐文化的窗口。

    《1812庄严序曲》的奏响

    随着东清铁路轨迹的延伸,在进入哈尔滨的东清铁路工程局改称为“东(中)清铁路管理局”之时,将阿穆尔铁路团管弦乐队扩编为“东(中)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1908年4月在其管理局(今南岗区大直街铁路文化宫)后花园举办的首场演出中,由尊杰利执棒在中国首次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1812庄严序曲》鮑罗丁的《交响曲》等经典名作。

    “哈响”乐团部分指挥家及演奏家简介

    埃姆•梅特勒1878年生于乌克兰哈尔森,1906 年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承格拉祖诺夫和里亚多夫。毕业后他先后到圣彼得堡、巴库、基夫里斯、哈里克夫帝国歌剧院等多个交响乐团担任过指挥,1917年任喀山交响乐团指挥,1918年迁居哈尔滨,在哈尔滨交响乐团担任指挥。

    1919年间,乐团首席由B•H•格拉夫曼担任。格拉夫曼去美国后时任乐团指挥埃姆•梅特勒力排众议提拔新秀,将首席的位置交给M•Л•多布林斯基担任。多布林斯基离任后由尼古拉•A•希费尔布拉特继任小提琴首席。

    乐团丰富的艺术实践

    1908年演奏柴可夫斯基的(1812庄严序曲》鲍罗丁的《交响曲》等经典作品。

    1911年演奏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1923年“哈响” 随哈尔滨歌剧团赴长春、北京等地巡回演出期间,乐队指挥杰什科维奇应萧友梅邀请到北大音乐传习所管弦乐队观摩他们的演出。

    1925年,“哈响"乐团30余人被邀请到日本,协助日本交响乐团演出排练。

    1925年4月12日在大连“大和旅馆”举行了“哈响”演奏家音乐会。

    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无线电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哈响"乐团被邀请录播其演奏的管弦乐曲。

    1927年“哈响"乐团在卡普伦•弗拉基米尔斯基的指挥下与莫斯科大剧院合唱团联合在哈尔滨首演了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

    1927年3月“哈响”随哈尔滨歌剧团受苏联驻日大使馆邀请,前往东京、大阪、神户、京都等地演出,指挥:卡普伦、斯卢茨基。

    1929年,指挥家A•M•帕佐夫斯基在即将回国的“告别音乐会"上,演奏了塔涅耶夫《e小调交响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马勒的《夜曲》和《第五交响曲》(片段)。小提琴独奏: H•A•希费尔布拉特。

    1931年,受国内外恶劣形势的影响,“哈响"虽 然面临危机,但仍在指挥家卡普伦•伏拉基米尔斯基和小提琴演奏家特拉赫金伯尔格率领下,于当年夏天在“东(中)清铁路管理局"俱乐部今哈尔滨铁路文化宫的露天剧场再次奏响了雄壮的交响音乐之声!

    音乐文化的传播者

    作为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哈响” 音乐家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1. B•H•格拉夫曼、M•多布林斯基等人去往美国,其中N•施贝尔曼到新英格兰音乐学院任教授,阿•西鲁斯帕克任费城交响乐团首席。

    2. 去往日本的埃姆•梅特勒在日本培养的学生朝比奈隆后来成为日本指挥家协会会长克尼希在日本指挥了贝多芬的全部交响乐,从此形成了东有约瑟夫•克尼希,西有埃姆•梅特勒的日本交响乐格局。

    3. 去往沈阳的阿列柯•山德罗、切斯库斯。罗帕西亚、伊万•斯特洛夫斯基等人培养了后来成为沈阳军区前进文工团首席刘德忠、中国电影乐团首席朱光、东北林业文工团刘振英等优秀的小提琴学生。

    4. 欧普鲁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任教,还培养过马文升、张鸿钧、谭舒真、陈地等中国学生。另一位小提琴家托诺夫在北京清华大学、北平艺专等地教授小提琴专业。

    5. 原“哈响”演奏员去往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的有指挥家:斯卢茨基;小提琴家:舍夫磋夫、波杜什卡、弗鲁姆松叔侄二人、别尔沙茨基、费德龙;中提琴家:高木辰男;大提琴家:舍夫磋夫、乌利什捷因;低音提琴家:库特;小号演奏家:别洛夫、基列耶夫斯基;打击乐演奏家:帕舍维奇;竖琴演奏家:柯列茨。

    6. 巴德●索罗门去往香港爱乐乐团担任首席小提琴并代理指挥,赫尔穆特•斯特恩担任柏林爱乐乐团小提琴首席,林原植担任韩国指挥家协会会长,白高山创建了朝鲜国立交响乐团。

    7. 中东铁路开通后,许多著名音乐家来哈尔滨交流演出,其中有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津巴利斯特、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埃尔曼、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海菲茨。

  • 1932-1946

    日伪统治时期及建国前

    1932年日本关东军进入哈尔滨,使“哈响”乐团处于进退维谷的艰难境地。在这种大环境下由北满铁路局和哈尔滨白俄事务局出面在伪滨江省公署、日本驻哈特务机关、哈尔滨特别市公署、日本驻哈总领事馆等部门的筹划下,集合了来自波兰、立陶宛、捷克、德国、美国、亚美尼亚等国的45名音乐演奏家,重新成立了归白俄事务管理局管理的“哈尔滨交响乐团”。

    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成立

    虽然“哈尔滨交响乐团”政出多门、人员缺失、运转不畅,但仍于1935年5月2日和6月15日, 在中东铁路俱乐部进行了首轮《交响音乐会》演出。至1936年4月26日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成立(该 协会下设交响乐团、歌剧团、合唱团,1939 年还吸纳了吹奏乐团),乐团的面貌仍无根本改变。

    铁道俱乐部音乐厅的历史照片

    “哈响”演出的地点主要有:南岗大直街的铁路俱乐部、道里区商务会馆、马迭尔宾馆剧场、道里公园、道外公园、南岗公园、亚细亚电影院、中央大街258号排练场等地。乐团上演的曲目丰富多彩。

    主要演出时间、地点、作品及相关的作曲家

    自1938年初春至1942年秋,“哈响”共演奏了280余部作品,其中有包括《第九交响曲》在内的贝多芬多部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1812庄严序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胡桃夹子》、大提琴《罗可可主题变奏曲》、小提琴《D大调协奏曲》、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格拉祖诺夫的《第二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还有格列恰尼诺夫、加里尼科夫、拉赫玛尼诺夫、布鲁赫、鲍凯里尼、威尔第、罗西尼、瓦格纳、威伯、格林卡、格里格、格鲁克、约翰,施特劳斯、李斯特、里亚多夫、门德尔松、拉罗、圣桑、马斯卡尼、西贝柳斯、普契尼、帕格尼尼、斯特拉文斯基、鲁宾斯坦、斯美塔那、巴赫、肖邦等名家作品。

  • 1946- 1976

    新中国的曙光

    1945年8月,抗战取得伟大胜利。1945年末始,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诸多艺术家也随着大批干部陆续来到东北黑龙江开展工作。1946年4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解放了哈尔滨,正式建立人民政权。1946年7月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在哈尔滨成功首演了歌剧《白毛女》及《黄河大合唱》,引发了政治和艺术上的轰动效应。

    进驻东北黑龙江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改称东北“鲁艺”文工团(简称“鲁艺”),1949年6月东北“鲁艺”(合江“鲁艺”)二团整编制调往松江省会所在地哈尔滨,改称松江“鲁艺”文工团(团长:白韦,指挥:曾参、白村)。该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先后聘请了原“哈响"乐团的俄侨演奏家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教学活动。从此拉开了东北解放区音乐家接受西洋乐器,进行专业化、系统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训练学习的序幕。“鲁艺”文工团的青年学子们在原“哈响"音乐家们的培养下,专业技能飞速提高,演奏水平日新月异,成为了一支演奏交响音乐的劲旅,播洒了交响音乐艺术的火种。

    当1954年齐齐哈尔的省民族歌舞团(歌舞队)合并到“鲁艺”文工团后,改称为黑龙江省歌舞团时,这种专业学习一直持续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

    应邀任教于“鲁艺”文工团的“哈响”音乐家名单:

    小提琴:特拉赫金伯尔格、伊佳.特贝尔、希多罗夫、波戈金(兄);大提琴: 乌斯宾斯基、鲍斯特列姆、波戈金(弟);低音提琴: 斯文齐茨基、鲍斯特列姆;长笛: 基洛夫;双簧管: 索林、常梅林;单簧管:别斯阔夫;大管: 斯潘诺夫、索林;小号: 别莱诺夫;圆号: 柯西金;长号: 巴比诺夫;定音鼓:斯特拉斯曼;乐理: 茹克;指挥: 普尔克拉别克。

    “哈响”部分演奏家及其学生们

    1954年,附有小乐队编制的“哈尔滨话剧团歌舞队”成立。1956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附有单管编制乐队的哈尔滨市歌舞团。这支由刘珠玺执棒的乐队同样是由“哈响”乐团俄侨音乐家所培养成才的学生组成。1957 年黑龙江省歌舞团管弦乐队与哈尔滨市歌舞团管弦乐队合并,至此一支完全由中国人组成的双管编制的管弦乐团一哈尔滨歌舞剧团(院)管弦乐队正式诞生。

    哈尔滨歌舞剧团(院 )管弦 乐队除有常任指挥孙圣汉、白村、卓明理外,还聘请了被乐队队员尊称为“大指挥”的、原“哈响”乐团捷克籍指挥家普尔克拉别克为该队主管训练的指挥,在长达五年( 1957-1962)辛劳的时光里,以其较为全面的艺术修养和指挥家应有的才能,为哈尔滨歌舞剧团(院)管弦乐队水准的提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卓明理,集作曲家、指挥家、中提琴、钢琴演奏家于一身的著名音乐家。1924年出生于香港。抗战期间组织长虹合唱团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师从马思聪先生学习小提琴并于中华交响乐团任中提琴首席,1950年始,任中央实验歌剧院作曲、指挥。1962年调入哈尔滨歌剧院任指挥,1977年回香港定居,系城市交响乐团、港艺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在北京和哈尔滨工作期间,曾参与创作中国经典歌剧《草原之歌》,并为大型歌剧《王贵与李香香》、《赤河》、《春雷》、《刘胡兰》配器。除指挥过上述提及的大型歌剧外,还指挥了《红珊瑚》、《茶花女》、《青年近卫军》等中外经典歌剧的演出。

    “哈响”乐团的裂变和衍生

    1953年东北铁路文工团离哈,上调到北京后改称中国铁路文工团。1956年哈尔滨铁路文工团也并入北京中国铁路文工团。“哈响”文工团的外籍音乐家基本都做出了离华的选择。原“哈响”资料唱片、乐谱、包括分谱被中央乐团和中国铁路文工团乐队调走。但这些外籍音乐家们亲传的中国弟子仍继续他们的音乐事业,为“哈响”的复苏积淀了力量。

  • 1966- 1976

    特殊历史阶段的“哈响”

    此间,我国正常的音乐生活受到严重冲击频现于舞台上的只有八个“样板戏”的身影客观而言“样板戏”中的多数都是在1966年之前就已完成初稿基础上、凝聚着众多艺术家心血、具有一定的历史创新意义和艺术效果的产物。所以此时“哈响”的演奏家们也顺其自然的融入其中.

    1967年哈尔滨歌剧院管弦乐队排演了交响音乐《沙家浜》,指挥:白村、张刚。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存 有西洋音乐表演形式的艺术作品。1969年10月1日,歌剧院管弦乐队在工人文化宫演出了《沙家浜》和钢琴伴唱《红灯记》。1973年哈尔滨歌剧院管弦乐队排演了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指挥:孙圣汉。

    之后歌剧院管弦乐队排演了一系列样 板戏,一律使用西洋管弦乐伴秦。1969年冬,因新的工作形式需要组建过一支为期不长的(1969-1972)黑龙江省革命样板戏学习班管弦乐队。乐队首席:杨新亚,指挥:孙圣汉、张刚,钢琴:苏瑞清、马秋云演出过下列艺术作品:钢琴协奏曲《黄河》、钢琴伴唱《红灯记》、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白毛女》。

    1972年5月,将哈尔滨歌剧院交响乐团指挥白村,小提琴代首席单祥君、千洙,大提琴首席刘兴华,低音提琴首席王新民,长号首席张贵臣六人调往黑龙江省歌舞团工作。成立了黑龙江省歌舞团(黑龙江省歌舞剧院)交响乐队。

  • 1976-2018

    崛起在新时期的“哈响”乐团

    1978年邓小平发表了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讲话;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迎来了中国伟大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复苏的音乐生活

    “文革” 结束后,解放了思想,复苏了正常的音乐生活。1979年-1982年,小提琴家海尔穆特.斯特恩四次率西柏林室内乐团赴哈尔滨与省、市交响乐团联合排练和演出。( 斯特恩曾是老“哈响”乐团的成员)

    乐团音乐会的精彩瞬间

    “哈响”乐团从其母体----1908年诞生的东(中)清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算起,至今已有110个年头它所历经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浸透着音乐家们的心血。它的每一场音乐会都留有精彩的瞬间。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窗口,拾起往昔的回忆,更好的面向未来。

    名家传艺,友谊长存

    在砥节励行的漫长岁月中,一些名下无虚、实至名归的中外顶级音乐家,为乐团的成长壮大伸出了援手,付出了心血。他们的思想修养、人格修为的崇高,对音乐艺术苦心孤诣的挚爱执着,丰厚深邃的造诣,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人们认真学习的榜样。

    更加辉煌璀璨的乐章

    以“国内一流、亚洲上游、国际知名”为目标的欣逢盛世的“哈响”乐团,凤凰涅樂,华丽转身,奏响了新时代的号角,迎来了文化强国的春天。